让数学课堂因思考而精彩—听课记角的度量华应龙听课体会
本文目录导读:
华应龙,这位全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,以她独特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在最近的一次听课活动中,我有幸观摩了华应龙老师的一节《角的度量》,这节课让我深刻感受到,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思考与创造的舞台,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。
以问题为导线,引发思考
华应龙老师在课堂开始时,就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:"同学们,你们知道时钟的时针和分针在什么时候组成角吗?"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,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,有的指指点点,有的小声讨论,华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、去发现。
华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:"你们知道角的大小是怎么量的吗?"这个问题立刻将学生带入了探索的轨道,学生们有的说用三角板,有的说用量角器,甚至还有人说用直尺,华老师没有否定任何一种方法,而是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测量工具,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。
以活动为主场,展开探索
在教学过程中,华应龙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,她设计了一个"角的度量"的活动,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同一个角,学生们拿到工具后,立刻开始紧张而有序地操作,有的用三角板比一比,有的用量角器精确测量,还有的用纸条围一围。
在活动过程中,华老师不断巡视,倾听学生的讨论,及时给予指导,当学生遇到困难时,华老师不会直接解答,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,当学生说:"我用量角器量出这个角是120度。"华老师问:"那这个角的两边是不是一定要延长呢?"这个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思考,他们开始意识到测量的准确性与工具的正确使用有关。
以思维为核心,培养创造
华应龙老师的课堂,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她对学生思维的引导,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,而不是解决问题,在讨论角的度量方法时,有学生问:"为什么量角器要分成180个小格?"华老师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让学生们思考:"量角器的设计有什么目的?它能帮助我们测量哪些角?"
这样的问题设计,让学生们开始深入思考量角器的构造原理,从而自然地理解了角的度量方法,华老师还特别强调,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,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,她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,要注重思考的过程,而不是仅仅追求答案的正确性。
以情感为纽带,促进交流
华应龙老师的课堂,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情感的投入,她用生动的语言、亲切的语气,让学生们感到她是他们的朋友,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,在课堂上,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,他们互相讨论,积极发言,课堂气氛非常活跃。
华老师还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,她鼓励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,无论对错,这种开放的课堂氛围,让学生们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,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,华老师还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,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。
以收获为终点,留下思考
整节课下来,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角的度量方法,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,华应龙老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,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思考,如何探索,如何解决问题,这种教育理念,正是我们新时代教师应该追求的。
华应龙老师的这节课,让我深刻认识到,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思考与创造的舞台,只要我们能正确引导学生,激发他们的兴趣,就能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知识,培养数学思维,她的教学方法,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。
华应龙老师的这节课,是一堂值得回味的数学课,它不仅让我学到了角的度量方法,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如何上一堂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,她的教学理念,她的教学方法,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。
让数学课堂因思考而精彩——听课记角的度量华应龙听课体会,
发表评论